如果说生活方式非与生俱来,那么,我们究竟是在什么时候选择它的呢?对于这一点,阿德勒解释:
“生活方式,往往都是早在两岁时,再晚的人,到了五岁就已经确立了。”(《生活意义》英文为“DerSinndesLebens”,以下略英文)或许有人会说,既然人是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已经选择了生活方式,那么长大之后,就不应该为当时所选的生活方式而负起什么责任了吧。
有一个解决办法。即我们可以想,实际上是多年之后才选择了生活方式。我认为应该是十岁前后选择的。那之前的事情,即使还记得,也很难按照时针顺序串起来。而那之后的事情,相比之下还是较为清楚鲜明的。
不管怎样,如果我们接受了几岁时选择了生活方式的说辞,听起来,这个生活方式一生中只做过一次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。我们做过很多次选择。至少,是有过很多机会重新选择的。儿童时期选择生活方式,长大成人后再重新选择,区别在于,前者是出于无意识之为,后者则是有意识之为。
阿德勒提议一种协调方案。即既然你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活方式,那么就能自己决定今后该怎么做了。或者说,应该决定这一点了。是要继续保持以前的生活方式,还是选择不同于之前的生活方式?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。
要想选择不同于之前的生活方式,首先,必须得改变你自己的想法,放弃“我不会改变生活方式”这个念头。其次,当然你要想清楚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。这一点不明确,就无法做出改变。抑或,很有可能你已经在过去的人生中养成了阿德勒所说的“神经症生活方式”,这一点接下来就要仔细论述。
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
神经症不是在你内心而是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,它需要有一个“对方”角色(Gegenspieler)来承受这些症状。问题的焦点应该放在与“对方”角色的关系上,而不是症状上。要想这样做,就要先把神经症的症状放在一边。阿德勒分析:
“我们在研究神经症生活方式时,脑子里应该时刻考虑会不会存在对方角色这一点。要注意,谁会因为病人的状态而为难和苦恼。当然,有时候这个病的攻击对象是整个社会,但是通常,这种对方角色是家人中的一员或是某个异性。神经症就是这样,总会隐藏着一种指责的含义。病人总感觉自己好像被剥夺了站在关注中心的权利,总想着把责任推给他人、并去指责他人。”(《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》)
有人因神经症者的这种言行举止而感到痛苦和为难,那么他就是病人这些言行举止所面向的“对方”角色。神经症者是为了吸引这个对象的关注、让对方做出反应才做出这些行动的。只要对方如他或她所愿,去关注自己,就不会再有任何问题,神经症状也会相对稳定下来。
然而,即便是再亲密的家人也不可能一直都在关注神经症者。一旦得不到关注,神经症者就会认为自己被剥夺了成为关注焦点的权利,开始去指责不关注自己的人,甚至有时会去攻击他人。所以我们才会说神经症总会“隐藏着某种指责的含义”。
需要感觉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、在共同体中有一席之位——这种归属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欲求,比其他任何欲求都要正常,但是,“所属于共同体”并不是指位于它的中心。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就要站在其中心、为此去折磨家人、故意让家人担心、用这些方法试图位于共同体中心的,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。
为了不前进而伸出的“手”
谁的人生都有三个“人生课题”必须面对,即“工作课题”“交友课题”“爱的课题”。无论是哪一种,都离不开“人际关系”。
首先,我们所需的所有东西不可能全由我们自己来创造,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能力。必须分业完成。之所以分业可行,是因为人学会了与他人协作。如何搭建协作关系实现工作分担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工作课题”。
其次,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,除了工作时间以外,其他时间也需要对他人抱有关心、与他人合作。与他人的交点和连带关系,阿德勒称其为“交友课题”。与工作无关的与友人的交往,就是属于“交友课题”。
另外,还有男女之间的交往、结婚以及与家人的关联性等问题,这些都属于“爱的课题”。
这三个人生课题,如果是根据关系的距离与连续性,以及难度来排列,应该是工作、交友、爱之顺序吧。
人不可能回避工作、交友、恋爱、结婚等人生课题。至于人是如何对待这些课题的,一个人从小到大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变化。即使是人有了变化,在对待这些人生课题方面还是会一样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,这些人生课题的处理方式就是“生活方式”。“人生方式”分为两大类,一种是正视人生课题的人,另一种是回避的人。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,抱有神经症生活方式的人,面对人生课题时会采取犹豫、迟疑的态度。至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被归于“神经症生活方式”,后面会有详述。
只要你还具有神经症的生活方式,那么,治好了某一个神经症状,还会出现另外一个。心理咨询重点不是在于消除这些症状,而是要对拥有神经症生活方式的人进行“再教育”。神经症在人际关系中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呢?
不仅仅是人际关系,但凡遇到该处理的课题,都会怀疑、迟疑、犹豫不决的人,总会千方百计找出理由不做处理。他们害怕做出决断、处理课题后得到某种结果。自己做的决定,结果自然是需要自己来负责和承担的,但是他们不愿意担起这份责任,因此,希望别人替自己做出决定。如果是别人做了决定,那么,事情没有顺利进行时,就可以把责任转嫁给那个人。这就是看到课题犹豫不决的人的心态。
“为了防御,向前伸手,为了避免去看到危险,而用另一只手遮住眼睛。”(《性格心理学》)
有的人面对课题时不会完全停滞不前,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,会向前伸出手,慢慢靠近课题。做个比喻,为了不看到危险而遮住眼睛,这时伸出的“手”就是等于对眼前课题所产生的迟疑、犹豫等感情。因为怀疑、不安,伸出一只手挡住了一只眼睛,但是另一只眼睛依然是睁开的,因此,不会在课题前完全停滞不前。
对眼前的课题抱着恐惧、不安的心理,并不一定是因为那个课题本身很难。而是因为他们心里先有了决心“不去直面这个课题”,才会需要“恐惧、不安”等感情进一步加强这个决心。
将他者视为敌人
发挥这只“手”作用,进一步推动这类人远离课题的,不仅仅是不安等消极感情,还有一种,即“愤怒”也能达到同等效果。阿德勒说,愤怒是一种拉远两个人关系的感情(disjunctivefeeling)。(《性格心理学》)无论是哪一方生气发火,两个人的关系都会因此而疏远。关系一旦疏远,两个人之间的课题就会因此而搁浅、放到架子上不用再解决。
这种人会为了躲避人际关系,不建立与他人的关系,首先会搬出自己的问题、短处,以此为借口不进入与他人的关系中去。同时,也在他人身上找出问题,以此为借口,推说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。指责他人不理解自己的人,往往是因为将对方当成了自己的敌人。
对方不会变化,变的是他自己的心态。一旦认准了无法和他交往,就会在他身上找出各种短板和缺点,而这些短板在当初两个人关系尚好时都被他视为优点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他们喜欢搬出过去的经历来说事,希望他人觉得自己过去度过了多么艰难辛苦的人生。要是有人对他们说,“不管过去经历有多艰难,对现在以及今后的人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”,他们就会不满地回答“你怎么可能理解我过去有多辛苦”。那么他们究竟希望他人怎么理解呢?告诉他人“辛苦的过去经历”的目的是什么?指责他人不理解自己,把他人列入敌人清单,这样做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啊。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
这种人是要把人生视为“倒霉的连续”。他们一直都会保持悲观心态,不管遇到多么好的机会,只会发出卡珊德拉之呐喊,即只会说出不吉利的话。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者,发生了天大的好事,也只会说出不吉利的话。面对他者的喜悦,总在旁边泼冷水,谈及双刃剑之“阴暗面”的人,是无法维持人际关系的。不对,应该说,他们是为了结束这段关系才会故意说出这些话的。
不可以喜欢上自己的人
我问那些来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人:“你喜欢你自己吗?”大部分人都会回答说,“讨厌自己”。也有很多人回答说,“我没有什么魅力,所以没人喜欢我”。也有人以有神经症为理由,说自己无法与他人建立关系。他们还会说讨厌现在的自己,希望能变成“积极乐观”的人,但是我知道他们内心并不想改变现在的自己。
在咨询过程中,有时会问到神经症状是何时开始的。我这么问不是为了要找出原因。即使病人过去某个经历成为契机引发了这些症状,也不能说这就是根本原因。神经症者是出于某种“目的”,才有了这些症状的。就以赤面症为例,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。
你会认为病人得了赤面症,还能有什么目的?为了了解这个目的,我问患者“得了赤面症后,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?”或“赤面症治好了,您想做什么呢?”(《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》)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目的都一样。对于后面的问题,有人说“想要和男性交往”。我们可以得知,此人眼前是下定决心以赤面症为理由不和男性交往,没有勇气正视男性、与男性交往。也就是说,患者愿意认为“我是因为有赤面症才不能和男性交往”。
她愿意相信“要是没有赤面症,我是能和男性交往的”。她想躲避与男性交往的人际关系课题。如果只是可能性的话,说成什么都可以,总之,她不能接受的是“不能与男性交往”成为现实。
我认为赤面症并不能成为阻碍她与男性交往的因素。因为,初次见面时,很多情况下,毫不露怯、很理性地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对方听、并且做出冷静回答的女性,反而容易遭到男性的退避三舍。而看似害羞、红着脸的腼腆女性反而会容易吸引到男性。
其实是因为她怕遭到男性冷落和拒绝,才会躲避男性,赤面症只是为了躲避男性而找出来的理由而已。不与男性交往,就不会被拒绝。
在咨询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,该女性的无意识的目的。即想利用赤面症来躲避男性的想法。即使赤面症治好,情况和之前不会有任何改变,直视这一现实,无疑对她来讲是一种痛苦。
遇到这种案件,医生不会把治好赤面症作为咨询治疗的目标。因为对于这位患有赤面症而苦恼的女性来讲,赤面症是为躲避与男性的交往而需要的装置,即使把这个装置去除掉,就像阿德勒所说的“神经症患者,往往会以奇迹般的速度失去一个症状,同时又毫无犹豫地马上能捡到新的症状”[《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(上)》],很快就会出现另外一个症状。
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
咨询过程中该做的是把症状放在一边,帮助患者找到自信。阿德勒说“只有认为我是有价值的时候,人才会拥有勇气”。(AdlerSpeaks:TheLecturesofAlfredAdler)
这里所提到的勇气,是面对人际关系的勇气、走进与他人的关系中去的勇气。为什么走进与他人的关系还需要勇气呢?与人建立关系时,并不是总能顺利建立良好的关系,受伤、遭到背叛等伤心经历,都是不可避免的。就像阿德勒断言“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”(《个体心理学讲义》),我们说所有的心理咨询主题都离不开人际关系,丝毫不为过。
问刚刚那位患有赤面症的女性是否认为自己有价值、是否喜欢自己,恐怕她只会回答“不”。问题是,刚刚在前面也提及过,以神经症为理由,说自己无法走进人际关系的人,其实是他自己不愿意这么做。
这种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、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,何况是他人。因此根本不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。他们认为,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所带来的痛苦,远不及交往所带来的痛苦大。因为不与任何人交往,就不会遭到他人的背叛、被恨、被嫌弃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拆迁人 重耳传奇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 重返狼群二 大家家风 民国清流.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傲娇爹地霸道宠 大神别分心 忏悔录 逆袭力:把握生命的转折点 草莓味的你 活着的职责:年轻人应有的15种态度 明媚正当时 金吾卫之风起金陵 聂鲁达传 魔法书奇异事件1:秘密阁楼 青崖白鹿记·十周年纪念版(全2册) 三国全史:全两册 许地山文学精品选 大遣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