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69中文网 www.69zww.io,夏日摩天轮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延至今数千载的“中国”文明体又有何渊源?

    “中国”相关的系列问题近年来成为学界热门话题。许多学者都认为重新界定或理解“中国”这一概念至关重要,不同领域学者都参与了讨论:葛兆光《宅兹中国》试图重建有关“中国”的历史论述,许宏《何以中国》讨论早期“中国”的形成,许倬云《说中国》讨论“中国”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历史,刘晓原《边疆中国》,李零《我们的中国》,王赓武作《更新中国》报告等,各路学者都基于各自的学术领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,可谓多彩纷呈。

    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,“中国”的称谓始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,但我们并不能保证将来是否会发掘出比何尊铭文更加古老的对“中国”的文字记录,因此如欲对“中国”作一知识考古学,便不得不追溯到“文献不足征”的夏商时期。关于古史考证的方法论,陈寅恪曾概括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“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”,也就是说,如果想理清“中国”概念内涵,在借鉴学术史成果之余更需要“得地下之新材料……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,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”,当然也离不开对传世文献的充分掌握,以期对历史文化进行立体化的阐释和解读。

    根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的记载,早在舜帝时即已萌发“中国”意识:“尧崩,三年之丧毕,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……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,是为帝舜。”此处“中国”似为地理方位中心的意思;而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则有“王懋昭大德,建中于民”。意为“欲王自勉,明大德,立大中之道于民”,也就是说到商代时作为地理方位的形式之“中”已被引申为寓意“大中之道”的“中”。其实细究起来,“王者居中”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理念最早可见于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,“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”即已蕴藉择“天下”之“中”而处之的内涵,若以此反推,则夏商周三代“中国”所寓意的“中道之国”内涵恐怕是一脉相承的。在这个意义上,何尊铭文所载周初重新来一次“宅兹中国”以求取“天下之中”的重大政治活动,正是对夏商“大中之道”的继承。

    从武王、周公到成康,西周对“中”的持续重视均来自文王,而文王则是对夏商“建中于民”理念的深化。“清华简”《文王遗训》运用三个典故,讲的都是“中”,既有形式的“中”,更有寓意的“中”,可见“中”正是周文王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。夏商至文王一脉相承的“中道”塑造了武王和周公,因此才有武王上告于天:“余其宅兹中国”;才有周公、成康择“地中”营建洛邑;才有《周礼·天官》和《周礼·地官》开篇“惟王建国,辨方正位,体国经野,设官分职,以为民极”。“极”就是“中”,“以为民极”就是“令天下之民各得其中,不失其所”,这里“中”显然是一种政治文化寓意,周就这样把夏商所倡导的“建中于民”的思想深化为了后世儒家中国的基本政治理念。

    通过考述三代文明的“中国”概念可以看出“中”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。到孔子创立儒学时,这一理念更被明确地抽象总结出来。《论语·尧曰》:“尧曰:‘咨!尔舜!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其中。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’舜亦以命禹。”本篇以“尧曰”为题,似乎不单单是径取首二字以名篇,而有深意在焉。王应麟《困学纪闻》卷八云:“《论语》终于《尧曰篇》,《孟子》终于‘尧舜汤文孔子’,而《荀子》亦终于《尧问》,其意一也。”邢昺《论语注疏》:“此篇记二帝三王,及孔子之语,明天命政化之美,皆是圣人之道,可以垂训将来,故殿诸篇。”从某种意义上讲,此章实已逸出《论语》本文之外,再度将时空界限伸展至远古,对自尧帝至孔子诸圣人之“法语之言”予以表彰,盖以明圣人道统之传递,以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万世立法垂范!尧帝告诫大舜,《尚书·大禹谟》记作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此“十六字心传”,实为圣王治道要诀,千古不刊。“允执厥中”四字最为紧要,点明先王之道,在中庸守常,诚如郑玄所言:“名曰‘中庸’者,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。”中和之为用,中庸即“用中”,就是恰当地把握中道,在人心和道心之间不偏不倚地允执厥中之道,须臾不可或离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